涂料防划性能检测:原理、方法与质量控制
一、 防划原理与性能要素
防划涂料的核心在于提升涂层表面的硬度和韧性,并降低摩擦系数:
- 硬度提升: 抵抗尖锐物体压入或划伤的能力(常用铅笔硬度、摆杆硬度衡量)。
- 韧性与弹性: 吸收冲击能量,避免脆性崩裂,在形变后能恢复(抗冲击性、柔韧性测试)。
- 低摩擦与耐磨: 减少划擦过程中的阻力与材料损失(摩擦系数测试、耐磨性测试)。
二、 核心检测方法及标准依据
-
划痕硬度测试 (铅笔硬度法 - GB/T 6739-2022)
- 原理: 使用已知硬度的中华牌高级绘图铅笔笔芯,以特定角度和压力在漆膜表面划动,找出不造成可见划痕的最硬铅笔等级。
- 等级表示: 从软到硬:6B, 5B, ..., B, HB, F, H, 2H, ..., 9H。防划涂料通常在 H 到 3H 或更高。
- 关键点: 铅笔尖端需磨平、边缘锋利;施加恒定垂直载荷(通常750g或1000g);45°角匀速推动;在光照下观察划痕。需多次测试取稳定值。
-
耐磨耗性测试
- Taber 磨耗试验 (GB/T 1768-2006)
- 原理: 涂层试样在旋转平台上承受两个特定负重(如250g, 500g, 1000g)的磨耗轮(如CS-10橡胶轮,H-18砂轮)摩擦。记录磨穿涂层或达到预定磨损量(如失重、雾度变化)所需的转数。
- 结果表示: 耐磨指数(转数/密耳或转数/微米)、质量损失(mg/1000转)、或涂层磨穿所需转数。转数越高,耐磨性越好。
- 落砂耐磨试验 (ASTM D968 / ISO 7784-2)
- 原理: 标准砂(如硅砂)通过导管以恒定流速冲击倾斜(45°)放置的涂层表面,直至磨穿露出底材。
- 结果表示: 磨穿单位厚度涂层(通常1mil或25微米)所需的砂子体积(L)或质量(kg)。数值越大,耐磨性越好。
-
抗冲击性测试 (GB/T 20624.2-2006 / ASTM D2794)
- 原理: 重锤(通常1kg或1.36kg)从特定高度自由落体冲击涂层表面(正冲或反冲)。
- 结果表示:
- 通过/不通过: 在指定高度(如50cm)冲击后,涂层无开裂或脱落为通过。
- 冲击强度: 涂层不破裂的最大落锤高度(cm)或能量(J)。数值越高,韧性抗冲击性越好。
-
柔韧性测试 (GB/T 1731-2020 轴棒弯曲 / GB/T 6742-2007 圆柱轴弯曲)
- 原理: 将涂装后的金属试板在不同直径的轴棒上进行弯曲(通常180°),检查涂层是否开裂或剥落。
- 结果表示: 通过测试的最小轴棒直径(mm)。直径越小,涂层柔韧性越好。优异的防划涂料需平衡硬度与柔韧性。
-
摩擦系数测试 (ASTM D1894)
- 原理: 测量滑块(特定材质和重量)在水平涂层表面匀速滑动时所需的力(动摩擦)与启动时的力(静摩擦)。计算摩擦系数(µ = F/N)。
- 意义: 较低的摩擦系数意味着物体更容易在表面滑动,不易产生划痕(尤其在如桌面、台面应用)。是评估“顺滑防划”感的重要指标。
-
硬度测试 (摆杆阻尼硬度 - GB/T 1730-2007 / 邵氏硬度 - ISO 7619-1)
- 摆杆硬度 (Konig/Persoz): 测量摆杆在涂层表面摆动振幅衰减至特定角度所需时间(秒)。时间越长,硬度越高。适合实验室精准对比。
- 邵氏硬度 (D型常用): 压针在特定压力下压入涂层的深度。读数越大(0-100),硬度越高。操作简便,适用于现场或较厚涂层。
三、 检测流程与质量控制
-
样品制备:
- 严格遵循标准规定的基材处理(如马口铁板、钢板打磨清洁)、涂装工艺(喷涂、刷涂等)、涂层厚度(湿膜、干膜测厚仪控制)、干燥固化条件(温湿度、时间)。
- 试样需充分养护(通常7天以上),确保性能稳定。
-
环境控制:
- 大部分测试在标准温湿度(如23±2°C, 50±5% RH)下进行。
-
仪器校准:
- 所有测试设备(砝码、划痕仪、磨耗仪、冲击仪、硬度计等)需定期经权威计量机构检定校准,保证精度。
-
规范操作与记录:
- 操作人员需经培训,严格按标准步骤执行。
- 详细记录测试条件(温度、湿度、仪器参数、载荷、速度等)、原始数据、现象(划痕形态、开裂情况等)。
-
数据处理与报告:
- 通常需多次平行试验(至少3次),计算平均值或中位数。
- 报告包含:样品信息、测试标准、测试条件、具体方法、原始数据、计算结果(平均值)、结论(是否符合技术规格要求)。
四、 测试结果解读与实际应用
- 综合评判: 防划性能非单一指标决定,需结合硬度、耐磨、抗冲击、柔韧性等结果综合评估。例如:
- 高铅笔硬度(如3H)但抗冲击差或柔韧性差,实际使用中可能因磕碰而崩裂。
- 优异的Taber磨耗值(高转数)配合适中的硬度(如2H)和良好的抗冲击性,通常代表更全面的防划耐磨性能。
- 匹配应用场景:
- 高人流地面(商超、医院): 重点关注耐磨性(Taber/落砂)和抗冲击性。
- 台面、桌面、橱柜门板: 铅笔硬度、耐磨性、耐污性(配合测试)、摩擦系数(手感)是关键。
- 电子产品外壳、汽车内饰: 抗刮擦性(常模拟指甲、钥匙划擦)、耐磨性、外观(光泽、雾影变化)尤为重要。
- 案例: 某高端商业建筑大堂地面采用防划耐磨涂料,检测结果显示:Taber磨耗(CS-10轮,1000g,1000转)失重<15mg,落砂耐磨>30L(磨穿25μm),抗冲击性>50cm(1kg正冲),铅笔硬度≥2H。综合数据优异,投入使用两年后仍保持良好外观和防划性能。
- 施工与基材影响: 最终防划效果极大依赖基材处理(清洁、平整度)、施工工艺(涂层均匀性、厚度控制)、固化条件(温度、湿度、时间)。检测需在标准施工样板进行,实际工程需严格管控施工质量。
五、 发展趋势
- 模拟真实工况: 开发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划擦测试仪(如多角度、变载荷、循环划擦),评估修复性(自修复涂料)和长期耐候后的防划性能保持率。
- 高精度无损检测: 探索光学显微镜(测量微划痕深度/宽度)、纳米压痕仪(测量局部硬度和弹性模量)等更精细的表征手段。
- 纳米技术与新材料: 石墨烯、纳米陶瓷粒子、特殊有机硅/氟树脂的应用将持续提升涂层硬度、润滑性和耐久性。检测方法也需适应这些新材料体系。
结论:
涂料防划性能的检测是一个多维度、标准化的科学评价过程。通过铅笔硬度、耐磨耗(Taber/落砂)、抗冲击、柔韧性、摩擦系数等核心测试方法,结合严格的样品制备、环境控制和规范操作,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涂层的防划能力。理解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,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解读数据,并认识到施工质量对最终效果的决定性影响,对于研发高性能防划涂料、指导工程选材和保障涂装质量至关重要。随着技术进步,更精准、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检测方法将不断涌现。